内容
领导干部应对舆论监督的四点启示
■原创 王媛
近日,一则地方电视问政栏目《问政山东》的多个视频片段在社交媒体传播走红,引发舆论对问政类电视节目的关注与讨论。近年来,这类电视问政类节目已十分常见,并且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参与。节目一般由地方政府或部门主办,通常包括现场问答、问政调查、职能部门解读、观察员质询和群众代表提问等环节,网民也可通过线上直播反映问题、提出意见。最后环节,由现场观众对地方政府的施政承诺打分测评,总结处置效果。在整个过程中,领导干部面对问题的即时反应是节目一大看点,部分干部因问题处理妥善周到、发言沉稳务实受到网民认可,但也有干部面对临时突发状况慌了手脚、状况百出,不仅没解决问题,反而制造出新的问题,形成负面舆情。法治网舆情中心通过分析电视问政节目内容及舆论反响,总结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地方领导干部应对舆论监督的四点启示,以供参考。
1. 不说“官话”“套话”,直面痛点拉近距离
为体现政务工作的权威和正式性,领导干部难免会在日常工作中使用一些官样文体,也就是俗称的“官话”“套话”。但在公开问政场合,领导干部脱口而出的一些程式性话语,听起来严肃、正式,但并没有触及问题实质。而且,问政类节目流程一般会涉及多个问题,如这类话语使用过于频繁,会放大表达上的瑕疵,给人以言语匮乏、态度不诚恳之感,容易将观众推向对立面。近日某期《问政山东》节目,面对视频中群众反映的某部门不作为问题,主持人询问该部门负责人“您上任以来,为群众办了哪些实事”,这名官员尴尬地称“一直在为群众服务”,随后主持人追问“具体做了什么”,该名官员再次语塞,被网民吐槽是“表情僵硬得像是被按了暂停键”。又如,某期节目反映已建成的客运汽车站闲置两年都未能整体搬迁,主持人拿出红头文件询问早该完成的工程为何拖延至今,该市市长表示“原因肯定很多,肯定比较复杂”,引发主持人连环追问“投入使用今年肯定没戏了”等,最终市长给出“次年六月前投入使用”的明确时间表,才勉强“过关”。这些案例都提示,被质询的领导干部面对问题时更宜开门见山、直切重点,尽量减少使用“高度重视”“认真学习”“吸取教训”“进一步改进工作”等类似“套话”表达,以此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。如确实存在特殊情况,也可以向观众讲清具体的原因、依据以及应对举措,让公众将关注点放在问题本身而非表达方式上,正向引导舆情。
2. 避免前后矛盾,公开表态需以事实为基础
问政类节目最大特点就在于场景的真实性,特别是当前的全媒体直播等形式更加放大节目效果,地方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都被实时展现出来,一旦公开回应存在隐瞒或与客观情况不符,很有可能立刻在镜头面前遭到“打脸”。若以舆论传播效果来评估,由领导干部个人回应带来的次生舆情影响,对地方政府的形象冲击更大,因为在网民看来,这正是领导干部日常工作不扎实、不了解实际情况的真实反映。在《问政山东》某期烟台专场节目中,群众举报有人把农田里的沙私自偷卖掉,多次向政府部门反映但遭到相互推诿,主持人挨个点名当地政府主管官员,追问为何采砂乱象不止,卖沙地所在镇镇长回应“沙地施工监管难度大,制度不完善,新规暂时没来得及施行,所以沿用去年的(可以卖沙)规定”,但此说法与该市副市长所说的“今年绝对不允许个人卖沙”现场回复相矛盾,引发网民对当地“政令不通”“执法不力”的不满。领导干部在舆情事件中的回应不被信任,当地政府部门也就失去了舆论主动权。因此,领导干部在回应舆论关切时,首先要确保内容的准确性,对待尚未完全掌握的情况,尤其涉及核心事实、关键证据、数据统计等宁缺毋错,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和内容更不能信口开河,以免造成“相互打架”的矛盾局面。
3.注重及时反馈,实体舆情“双闭环”效果最佳
正如媒体评论文章所言,问政节目的目的不是让领导干部当面出丑,而是让政府部门切实关注民生民情,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、难点、堵点,用实际行动取信于民。对于被问政的地方政府而言,这意味着面对问题不仅反应要快,要马上分析判断症结所在并现场开出“处方”,还要有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,让群众看到政府部门为民办事的诚意。舆情来自实情,群众意见较大的事件,归根结底都要落到实体工作处置上。政府部门对于突发状况的实体处置效果越好,网民给出的即时反馈就越正面,舆论引导的主动性就越强。分析近年来的问政系列节目发现,多地政府部门将线上线下处置有机结合,坚持实体舆情“双闭环”的工作思路,即一边在现场作出正面回应,表达对群众的“急难愁盼”做到“件件有着落、事事有回音”的立场,一边在线下找准问题症结,形成问题清单后快速落实整改。另外,一些地方领导干部还十分注重对现场意见反馈,比如面对主持人、群众代表等刨根问底式的追问,明确表示“马上就办”“明天就研究”,甚至还有官员当场表示“完不成,我辞职”,给网民留下有错就改的良好印象。节目播出后,政府职能部门连夜整改、“回头看”等工作也为舆情处置“加分”,比如节目曾反映山东枣庄某高铁站黑出租以及黄牛倒客,对此当地政府问题连夜开展检查,后续还通过官方网站、媒体等通报事件进展,有力推动了个案舆情的闭环。
4. 以群众利益为先,从实际出发更易赢得民心
群众反映问题就说明他们有情绪,所以涉事领导干部现场接受问询的过程,也是丝丝入扣地拆解难题、消除群众怨气的过程,十分考验地方领导干部的处理智慧。关于这一点,山东威海对文登某新入住小区居民乱拉电线、未通水问题的处理,可称正面典型。该市市长在节目当场发出指令,要求当地电力部门派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解决用电安全,明确通水通电时间表,先从实体上做到位。当主持人问到该市长对这样的处理结果是否满意时,该市长称“既满意也不满意”,强调当地处理问题不含糊值得认可,但“不能因为想让老百姓快点装修就给钥匙,毕竟装修也需要水电,提前把水电供上就不会出现电线乱拉的状况”。该领导还总结称,“我们很多时候工作出发点也许是好的,可在实际过程中没有真正站在群众需求角度考虑问题”。这番现场处置既有行动又有表态,其发言有理有据,合乎实际情况,不少网民将其称为“教科书式的现场问政,及时破解疑难杂症”,称赞“这位领导有水平”。可见,聚光灯下的舆论监督是危机,同时也是扭转负评、打造口碑的契机。地方领导干部与群众打交道,多从实际情况出发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沟通交流,就能听到真实鲜活的民声民意,才会更容易赢得群众的尊重和信任。
责编:刘中青
校对:李东升
审核:唐亚妮
上一篇:永济 开展联勤联动反恐防暴演练 确保高铁车站运行安全
下一篇:闻喜县卫健局 培训+演练 筑牢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防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