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
闻喜寺底村:楹联作“桥”兴文化 走出乡村振兴特色路
本网讯 在闻喜县侯村镇,有一个全国首个被授予“中国楹联文化村”称号的寺底村。这里,楹联文化如春风化雨,滋润着村庄的每一个角落,让昔日的“烂杆村”华丽转身,成为乡村振兴的“标杆村”。
寺底村汉朝前名为西柳,自古以来文化底蕴深厚,清朝时村里有举人40余位,民国时期也涌现出一批文人。然而,文革后因利益驱使,村风一度混乱,被称为“烂杆村”。2000年,温顺等12名诗联爱好者加入闻喜诗联学会,并成立寺底村楹联小组,决心用楹联改变村风。
在侯村镇党委政府、支村委的支持下,“联老汉”们提出“弘扬国粹,文化兴村”的口号,让楹联走入红白喜事、出墙报,歌颂好人好事。2006年,寺底村被运城市楹联学会命名为“河东楹联文化村”,2012年又被中国楹联学会命名为“中国楹联文化村”。
近年来,寺底村村两委坚持“党建引领、楹联开路、文化兴村”的发展思路,将楹联文化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。村里天天“对联打擂”,月月“对联赶集”,用楹联改陋俗促村风。据统计,通过送“众星捧月”式中堂给文明户、新乡贤,累计送联12000余副,激励村民向善向美。同时,用对联形式编写村规民约、家事农事,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开展各类先进评选和志愿服务活动。
为传承楹联文化,寺底村从2017年暑假开始,已举办了六届“弘扬国粹暑期义务培训班”,收录8岁以上学员,培育出一批批楹联继承人。此外,寺底村还将楹联文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,通过楹联装裱、电商营销等方式,延伸楹联作品增值产业链,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。
如今的寺底村,大街小巷干净整洁,家家户户窗明几净,处处可见的楹联成为独特的文化景观。在党建引领和传统文化滋养下,寺底村民风淳朴,村风和谐,人心凝聚,正向着乡村振兴的目标稳步迈进。(杨秀文 温徐旺)
责编:刘中青
校对:李东升
审核:唐亚妮
上一篇:深耕教研促提升 凝心聚力谋发展
下一篇: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