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
闻喜:从"种庄稼"到"链上掘金"的现代农业突围之路
本网讯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,闻喜县以创新为笔、实干为墨,正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、农民增收的现代农业新画卷。近年来,该县锚定“产业振兴”核心目标,聚焦中药材、山楂等特色产业,成功构建起集种植、仓储、加工、农旅融合于一体的农业特色产业集群,推动全县农业实现从“稳量”到“提质”的跨越式发展。
闻喜的破局,始于一场"跳出农业看农业"的顶层设计。摒弃"小而散"的传统种植模式,该县先后出台《"十四五"特色产业发展规划》等文件,像搭积木般重构农业版图:20万亩中药材基地扎根薛店、畖底,6万亩山楂林铺展在郭家庄、阳隅,10万亩蔬菜园撑起桐城、后宫的"菜篮子",还有年出栏1600余万头(只)的畜禽养殖带盘踞礼元、河底。
"以前种玉米,一亩地赚千把块;现在种黄芩,一亩能赚三四千!"薛店镇药农老李的话,道出了产业调整的实效。如今的闻喜,不再是"样样有、样样不精",而是靠着"粮、药、菜、果、畜"五大主导产业,撑起了农民增收的"钱袋子"。
在闻喜,最让人惊叹的莫过于山楂的"七十二变"——新鲜山楂能变成糖果、果脯、饮料,甚至是山楂酵素、山楂面膜。而这背后,是"党建引领+合作社推动"的模式在发力。
半山腰山楂合作社的厂房里,流水线正将山楂加工成网红果糕。"我们20家深加工企业,一年能消化6000万公斤山楂,年产值5.6亿元,全国每3颗加工山楂里,就有1颗来自闻喜!"合作社负责人的话里满是自豪。不止山楂,中药材也走上了"深加工"之路:470余家合作社提供原料,50余家加工企业将药材变成6万吨饮片、18种药茶,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。牧原、象丰等大企业的入驻,更让畜牧业年产值近10亿元,11家省级、28家市级龙头企业,成了产业链上的"压舱石"。
"以前卖菜靠吆喝,现在有了'闻喜茼蒿'的牌子,超市里一斤能多卖两块钱!"桐城街道菜农王婶的感受,是闻喜品牌建设的缩影。如今的闻喜,正用"三品一标"认证擦亮名片:7.55万亩认证土地上,长出了5个绿色食品、4个地理标志产品;"七里坡山楂"入选"有机旱作·晋品",7个产品拿到"圳品"认证,"闻喜香菇"更是跻身全国名特优新名录。
在闻喜中药材产业服务中心,展示柜里的药茶、饮片旁都贴着"溯源码",扫码就能看到种植、加工全过程。"从田间到餐桌,我们要让消费者吃得放心,更让闻喜的牌子立得住!"工作人员说。
每年四月,闻喜的山楂园都会变成"网红打卡地"——第九届山楂花节上,游客们赏花海、摘鲜果、品山楂宴,带动周边农家乐生意火爆。这是闻喜"农旅融合"的巧思:不仅建了山楂主题文化广场、中药材展示中心,还打造了葡萄采摘园、山楂观光园,让"农事体验"变成了"休闲经济"。
"去年花节,我家农家乐赚了5万多!"郭家庄镇村民老张笑着说。如今的闻喜,农业不再是"春种秋收"的单调循环,而是变成了"可看、可玩、可吃"的新场景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。
如今的闻喜,正站在现代农业的新起点上:破解水资源制约的水利工程已提上日程,产业链延伸的新项目正在落地。这座晋南小城用实践证明:只要找对路子,传统农业也能焕发新生,乡村振兴的画卷,定能越画越精彩。(杨秀文 温徐旺)
责编:刘中青
校对:李东升
审核:唐亚妮
上一篇:闻喜人社局各党支部开展“铭记历史守初心 砥砺奋进新征程”主题党日活动
下一篇:绛县:深山雨夜困民急 警灯照映护归途